首页 > 最新动态 > 筑牢民生保障网 驱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最新动态
筑牢民生保障网 驱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2025-10-243

提升服务民生保障水平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近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主题深入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瑾主持开幕式。

保险业在民生保障领域有大作为

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认为,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要突出重点领域。在财险领域,完善重大灾害救助体系,探索“保险+科技+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灾前预防与灾后赔偿并重的体系;在寿险领域,发展个人养老金,发挥保险在分散长寿风险、提供长期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结合;在健康险领域,深化社商融合,助力保险机构转型健康管理方;在普惠保险领域,聚焦“三农”、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提供广覆盖、高性价比的保险产品。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2024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5.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占全球总保费的10%以上;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指出,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全新历史起点,政策驱动提供清晰路线图,市场驱动催生刚性需求,客户驱动推动个性化保障方案,规律驱动下保险深度与保障能力有望突破,四股力量将驱动其进入黄金发展期。保险业将从“被动安全网”转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跳板”。

“我国虽已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整体发展仍相对滞后,拥有巨大潜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保险业在民生保障领域有大作为。在发展与民生相关的保险业务时,要厘清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边界,应当做到各循其道、各守其规、各展其长、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在此基础上走出协同发展新路。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顾问庹国柱分享了“完善农险制度,提升保险效率”研究成果。他提出,应通过明确政策性与商业性农险的性质定位,量化相关经营标准;推进法治建设,修订现有条例或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改革定价机制,优化定价权分配;强化市场监管,搭建农险信息管理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监管的效率与精准度。

保险服务灾害防治体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国家,中央高度重视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保险作为现代风险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在灾后补偿发挥作用,更贯穿灾前预防、灾中响应与灾后恢复全过程。

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副司长董钢指出,保险具有提升灾害防治效率、放大资金保障效应、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大优势,可通过快速理赔、撬动财政资金、履行救灾职责、提供数据支持等助力灾害治理。在实践层面,保险业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针对多起重大灾害赔付超290亿元,巨灾保险通过扩保障、推试点、防风险为全国6400多万户居民提供超22万亿元保障,且持续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提升理赔效率与温度。

董钢表示,我国保险服务灾害防治体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表现为赔付比例远低于国际水平、缺乏法律层面强制性制度规定、财税政策支持不足、风险管理模型与再保险机制有待完善、公众保险意识薄弱等问题。下一步,将推进灾害保险顶层设计,健全保障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风险治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灾害应对能力。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纪委书记李敏表示,我国灾害保险已形成以民生综合保险和巨灾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格局,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长足发展。

“当前,灾害保险发展仍面临覆盖面不广、支付意愿低等挑战。”李敏提出,应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多层次灾害保险体系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既要立足当前推出务实举措实现重点突破,也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性、原理性关键研究。

加强灾害保险研究

据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灾害保险研究”课题组,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提速背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财富聚集加剧受灾脆弱性的新挑战,旨在为健全灾害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并为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给出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郑伟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灾害保险研究”课题组在会上发布《中国灾害保险发展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他表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救灾工作,2018年后构建“大应急、大安全”格局,保险机制凭借赔付精准、可通过保险、再保险及巨灾风险证券化实现多维度风险分散的优势,成为应对灾害不确定性的理想手段之一。

同时,郑伟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创新发展理念,让保险业回归市场本位,发挥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构建以政府灾害救助为基础、商业保险为主体、政策性保险为补充的多元多层次保障体系,厘清各方责任边界;三是明确2035年发展目标,推动保险深度、灾害损失补偿率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四是聚焦主攻方向,弥合城乡居民住宅灾害保险等个人财产险缺口,优化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政策性业务,推动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投保,以保险确定性应对灾害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