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洋牧场建设是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山东金融监管局不断推动加强和改进海洋经济金融服务。其中,在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引领下,烟台保险业在支持海洋牧场建设中主动作为、精耕细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织密“海上粮仓”风险防护网
山东省烟台市黄渤海新区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拂着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海洋牧场创新项目签约活动在此于近日启幕,《海洋牧场保险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同步发布。这场汇聚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和养殖企业的活动,不仅是烟台海洋牧场保险创新成果的集中亮相,还标志着在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的统筹引领下,全辖保险业服务海洋经济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从近岸养殖到深远海布局,从单一风险保障到全链条金融服务,烟台保险业正以多元化举措,为这片140万亩的“海上粮仓”织就一张坚实的风险防护网,这一切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始终秉持的“监管引领、政策引导、多方协同”理念,让“向海图强”的蓝图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愈发清晰。
监管引领扩容提质
构建多元保险服务生态
烟台作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行者”,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达22处,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4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更是突破1300亿元。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背后,是烟台金融监管分局持续推动保险服务“扩容提质”的不懈努力。
“5年前,我们想给扇贝投保都找不到合适的产品,现在不仅有专门的风力指数保险,还有多家保险公司可以选择,服务越来越细致了。”烟台长岛南隍城乡养殖户刘建国的感慨,道出了烟台海洋牧场保险的发展速度。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积极引导保险机构进驻海洋牧场领域的成果。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烟台承保海水养殖保险的机构已从2022年的1家增至6家,形成了多家机构良性竞争、各展所长的市场格局。烟台金融监管分局通过组织专题调研、召开产品创新座谈会等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烟台海洋牧场特点开发专属产品,推动市场从“一家独营”向“多元竞争”转变,直接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保障范围的扩大。
在这片蓝色竞技场上,太平财险无疑是深耕最久的“耕耘者”。“我们在烟台黄渤海新区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保险创新研发中心。这个专注于海洋保险的‘智慧大脑’,汇聚了气象、海洋、精算等多领域专家,10年来累计研发出61款海洋牧场保险产品。”太平财险山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廖磊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太平财险已为烟台150余家海洋养殖主体提供风险保障超12亿元,累计支付赔款超6000万元。中华财险烟台中心支公司通过“科技+保险”的模式实现差异化突破。该支公司引入外部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海洋牧场天气指数保险,将风灾和海水积温指数纳入保障范围,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量化风险,有效解决了传统海水养殖保险“承保难、理赔难”的技术痛点。这一创新产品从构思到落地,全程得到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的跟踪指导,监管部门不仅协调海洋环境监测部门提供数据支持,还组织行业专家对产品条款进行论证,确保产品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切实满足养殖企业需求。
产品矩阵的丰富度更是印证了在监管引领下保险业的创新活力。2022年,烟台仅有5个海水养殖保险产品,而到 2025年,6家财险公司已累计推出14个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中政策性海洋碳汇指数保险、政策性综合指数保险均为全国创新。这些产品覆盖风力、波高、海温、海洋碳汇等多重风险,保障标的也从单一海产品扩展到固定海域内的所有品类。这一突破得益于烟台金融监管分局推动建立的“产品创新绿色通道”,对海洋牧场保险新产品实行“优先审核、快速备案”,并鼓励保险机构探索“一域一策”“一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模式。风险保障规模的跃升同样显著:2022年全市海水养殖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42亿元,2024年已增至6.85亿元,2025年上半年保额继续同比增长88.84%,这正是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多年来持续推动“应保尽保”的成果体现。
创新实践破解痛点
推动服务模式升级
“以前最怕台风天,网箱一坏,一年的心血就可能打水漂。现在有了保险,心里踏实多了!”站在“经海005号”深远海智能网箱旁,山东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鑫的话里满是感慨。这座漂浮在南隍城岛海域的“深海城堡”,是烟台海洋牧场智能化的缩影,其背后的风险保障创新离不开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的推动与协调。
为了守护这份“深海希望”,在这一过程中,烟台金融监管分局主动作为,协调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向保险机构开放近40年的气象水文数据,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关键支撑。最终,太平财险为“经海”系列网箱量身定制了“有效波高指数险”,约定当国家海洋局观测点监测到波高大于等于3米时自动触发赔付。这种“数据说话”的模式,彻底摆脱了传统保险对现场查勘的依赖。而这一创新模式能在烟台快速推广,正是源于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将其列为“海洋保险创新试点”,并组织辖区保险机构现场观摩学习,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2024年夏季,一场强风暴过境烟台海域,“经海005号”深远海智能网箱所在区域监测到最大波高达3.8米。风暴刚过,太平财险的理赔系统就自动启动核算,不到3天,赔款就精准划到了山东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账户。烟台金融监管分局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气象部门、海洋部门的沟通联络,拓宽气象指数数据获取渠道,提高气象数据精准度,探索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力图实现保险机构与监测部门的数据实时对接,从技术层面保障了“数据到账、赔款到户”的顺畅运行。
保险服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灾后赔付”,正逐步向“风险减量”的前端防控延伸。这一转变得益于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的推动与协调,促成辖内保险机构与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预警—防控—理赔”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每当有冷空气和气旋可能引发风暴潮时,监测中心站会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发送至保险机构,再由保险机构同步推送给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上次收到预警后,我们及时把近岸的扇贝笼收了上来,至少减少了50万元损失。”烟台蓬莱区养殖户王玉凤对这种“未雨绸缪”的服务十分认可。
中华财险则将科技手段深度融入风险防控,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为网箱养殖区域绘制高精度风险地图。这一项目的推进,得到了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的专项支持,监管部门不仅协调自然资源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数据,还对公司的科技投入给予政策鼓励,推动保险服务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防控”转型。“系统能提前72小时预测风浪路径,我们会根据预警等级给企业发防控建议。”中华财险烟台中心支公司农险部经理李军介绍,这种“科技+服务”模式让合作企业的年度损失率下降了20%以上,而这正是监管部门所倡导的“以服务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金融协同释放动能
搭建产融对接桥梁
海洋牧场建设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烟台金融监管分局敏锐地意识到,保险不仅能提供风险保障,还能成为连接资本与产业的“桥梁”,于是积极推动“保险+信贷”联动模式,让保险的“增信”功能为企业破解融资困境。
监管部门不仅牵头组织保险机构、银行、海洋渔业部门召开专题对接会,明确各方权责,还推动出台了《烟台市海洋碳汇保险与信贷联动试点方案》,为模式推广提供政策依据。在烟台长岛,部分海洋牧场通过科学养殖形成了稳定的碳汇能力,企业凭借保险单和碳汇监测报告,可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贷款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5%-20%。目前,已有3家企业通过这种模式获得贷款超5000万元,这正是烟台金融监管分局推动“绿色金融”与“蓝色经济”深度融合的成果。
“产业+保险+信贷”的综合服务模式更是让众多中小企业受益。烟台金融监管分局主动作为,推动保险机构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企业投保后,可凭保单获得最高300万元的信用贷款,无需额外抵押担保。在烟台金融监管分局的指导下,银行根据保险保障的范围和额度,适当提高企业授信额度;保险机构则为贷款企业定制“养殖险+责任险”组合产品,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这种“银保联动”模式推出一年来,已为4家海洋牧场企业提供3.25亿元贷款,帮助企业新增养殖面积1.2万亩。
在烟台自贸片区,这种金融协同效应被进一步放大。片区内的海洋牧场企业可享受“一证一险”的便利政策——凭海域使用权证投保后,即可向合作银行申请最高500万元的“海域贷”。这一政策的出台,是烟台金融监管分局与自贸片区管委会等多部门联合调研的结果,监管部门不仅参与了政策设计,还全程跟踪试点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前用海域证贷款评估、审批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有了保险兜底,银行一周就放款了。”片区内一家养殖企业负责人说,这笔贷款让他们及时引进了自动分拣设备,加工效率提升了60%。
尽管烟台海洋牧场保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向更深、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对此,烟台金融监管分局主动担当,牵头构建多方协同的解决方案。
针对保险覆盖率偏低的问题,烟台金融监管分局一方面联合市财政局研究提高海水养殖保险的财政补贴比例,建议将补贴比例从目前的50%-60%提高至70%以上,向主粮保险补贴标准看齐;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海洋保险进渔村”活动,协调保险机构、乡镇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宣传,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理赔流程演示等方式,增强养殖户的参保意识。同时,监管部门还建立了“理赔服务评价机制”,定期收集养殖户对保险服务的反馈,对服务质量差的机构进行约谈,切实解决“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
数据获取成本高制约产品创新,烟台金融监管分局正积极推动建立海洋保险相关数据共享平台。目前,已协调财政、海洋渔业、气象等部门达成数据共享共识,计划将波高、海温、历史损失等关键数据纳入平台,免费向保险机构开放。这一平台的建设,将有效降低保险机构的数据获取成本,为产品精准定价提供支撑,这正是监管部门打破“信息茧房”、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
专业化运作能力不足是另一大挑战。烟台金融监管分局一方面鼓励保险机构引进海洋养殖、精算等专业人才,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构给予监管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联合烟台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保险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监管部门正在研究推动“海洋牧场巨灾保险”试点,借鉴山东省日照市的经验,由市财政给予50%的保费补贴,解决“大灾赔不起”的难题,进一步完善风险保障体系。
此次发布的《海洋牧场保险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烟台方案”。蓝皮书的编撰过程中,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全程参与指导,组织保险机构、养殖企业、科研院校贡献实践经验和理论智慧,确保蓝皮书既能反映烟台实践,又能为全国提供借鉴。蓝皮书中提出的“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完善政保协同机制”等六大发展路径,正是烟台金融监管分局多年来推动海洋牧场保险发展的经验总结。
信息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