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从业人员在深学细悟中把“五要五不”的实践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前期组织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得到行业积极响应,经省市保险行业协会联合评审,最终评选出15篇优秀作品,按报送情况评选出8家优秀组织单位。现推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专栏展示优秀作品,推动形成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浓厚氛围。
何以保险,以文化之
中邮人寿山东分公司 殷爱柱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在满足人民多样化保障需求、服务国家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9月份,国务院对外发布新“国十条”,指明了保险业新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新的要求,对未来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释放了鲜明的信号。与时代同频,与政策同步,保险业务作为金融板块重要一员,必须深度融入现代化建设,持续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增强内生动力,积极培育中国特色保险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塑造良好形象。
一、坚守“信”的根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义,不知他怎么做人。对保险业来说,更是如此。诚信是保险立业的根基。不同于其他行业,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方缴纳保费履行投保义务,一方根据合同约定承担保险责任,这种以合同为基础的关系,建立在诚信的根基之上。如果没有这样一纸契约约束,没有这种信用,客户不信任保司,保司不信任客户,那么这种合同关系不能确立,保险利益各方不会互相认同,那么我们的保险也就无法进行展业。信任与诚信是保险设立、保险长远发展的根基,必须打牢,不论未来发展成什么样,不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这个基础。
二、传承“义”的取向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保险,顾名思义,承保的是风险,提供的是保障,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在客户面临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给予客户一种确定性的未来,让客户平时投入一笔小钱,当风险来临之际,减少损失、降低顾虑、提供保障的一种机制安排。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法做到如“保险”这般,这是一种传递爱、延续爱的机制。君子喻于义,在所有的行业中,保险业像一个君子,传递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爱精神。在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特色保险文化的过程中,这种“仁义”精神非常值得传承,既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更好发挥保险本质属性,体现保险保障特色的外在体现。守“义”传“义”,愿爱无忧。
三、牢记“慎”的始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保险行业承保的保单往往不是几个月,几年,很多是几十年,甚至跨越整个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个保单可能要陪伴投保人从“摇篮”到“坟墓”。在如此漫长的日子里,保险人要给与投保人签订合同时的承诺,就必须从始至终兢兢业业,慎终如始,在跨周期经营中,稳健审慎,才能行稳致远。我们的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处于高歌猛进,有时处于低迷彷徨,不论外部如何变化,保险行业一定要稳住内心,站稳脚步,坚守主责主业,不越权、不越位,从长期出发,把住方向盘,走好前进路,沿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前行,才能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四、恪守“正”的道路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保险业在持续的展业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情况,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倒逼着自身必须及时应变识变,创新求变,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创新之路很多,但必须以“守正”为前提,大道之行,以正为质。守正才能创新,绝不是一句虚化空话。曾几何时,保险行业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时代,通过高杠杠、虚增业绩等方式迎来一阵虚假繁荣,但是潮水退去之后,这种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的发展方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浪费了社会资源,给行业形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我们要引以为戒,在行业深度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乱花渐欲不迷眼”,乱云飞渡仍从容,遵循一定的规则来创新,守正下的创新才是真的创新,真的创造价值。
五、严守“规”的底线
无规矩,不成方圆。保险是处置风险的一个行业,处置风险的领域绝对不能成为风险的策源地。不可否认,在保险行业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一些机构一些人枉顾法律法规,为了一己之私,贪图一时之利,钻法律空子,钻制度漏洞,给国家及行业留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当前仍有一部分风险隐患在化解处置中。如果任由此种风气延续,别说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保险业自身都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无法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和服务实体经济。行业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自律,遵规守纪,不触碰红线,不逾越底线;另外,坚守自律的同时,必须用好“他律”,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唯有如此,才能保障事业长远发展,不断前行。
千川汇阔海,风正好扬帆。汲取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乘着政策形势发展的东风,保险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长久发力,行稳致远,必将迎来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发挥作用、贡献价值。